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里,许多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,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百姓日常生活是多么重要:在火车站、飞机场等交通枢纽,利用红外热像仪只需一秒钟就能完成旅客的体温测量;稳定高速的网络支持着远程办公,几百人的会议也可以同时在线完成……将这些技术集合起来为城市生活服务,是智慧城市的力量所在。
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而让城市更聪明一些、更智慧一些,则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。
面对疫情的考验,许多在数字化上做得出色的城市,成为了样本。例如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的“健康码”就是城市大脑的产物,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巨大帮助。
也有一些地区,此前在数字化、智能化上布局慢了一步,当下则更有了紧迫感。有的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“慢”,并不在于缺少基础设施的搭建,而在于规划思路的陈旧。比如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平台各自为政,无法互通,导致在抗击疫情中难以联合发力,或者做了许多重复性工作。有的城市对基层数据的收集管理不够重视,比如对哪个社区有多少流动人口没有细致地掌握,导致在抗疫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挨家挨户登记。但如果能通过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,整合好这些数据,抗疫工作就会高效许多。
七八年前,智慧城市的发展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,许多尝试并非尽善尽美。但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,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应与日俱新。
在理念上,要明确智慧城市的建设应“以人为本”,为便利百姓生活而服务。在实践中,既要重视城市信息平台的统一布局,减少数据流通成本,也要加强基层数据的采集,尽量掌握更全面的数据信息。在技术上,可以更多吸引企业参与,通过购买服务不断吸纳最新技术,加快技术更迭速率,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。此外,城市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同时借助5G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原有的“老基建”,为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添翼。
如果今后也能继续完善城市各类信息化平台建设,补齐短板,提升政府数据采集、资源整合共享以及公众数字化应用的能力,那么战疫过后,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则可能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
(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)